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英文名
-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 简 称
-
西农 西北农大 NWAFU[2]
- 创办时间
-
1934年
- 类 别
-
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
-
农林综合类
- 属 性
-
985工程
211工程
副部级高校
- 所属地区
-
中国 陕西 杨凌
- 现任校长
-
孙其信
- 知名校友
-
陈存根、周尧、李振声等
- 主管部门
-
教育部
- 硕士点
-
119
个
- 博士点
-
68
个
- 博士后流动站
-
13个
- 校 训
-
诚朴勇毅
- 校 歌
-
《西北农林大学校歌》
- 专职院士
-
2
人
- 主要院系
-
资源环境学院、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等
- 国家重点学科
-
7
个
- 学校地址
-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2号
- 主要奖项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历史
西北农业大学
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
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
于右任、
张继、
戴季陶3人被共推为常务委员,朱家骅、
杨虎城、
邵力子、
辛树帜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学校筹备工作开始。
[4]
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
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
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
1949年5月20日,
王震将军率部解放武功,学校又回归人民的怀抱。
西北林学院
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由林业部与陕西省
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
中国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
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
武功。1955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1995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
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后称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 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
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
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
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系中国科学院1965年组建的综合性植物学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陕西省管理。1982更名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实行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
双重领导体制,更名为"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99年9月11日,由共处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 西北林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年6月进入国家"
985工程"建设序列。
[1]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建立研究生院。校长
孙其信教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条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设有资源环境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 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林学院、农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葡萄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思政部、外语系、创新实验学院、国际学院、体育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等23个教学机构,在65个本科专业招生。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有教职工446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36人。师资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者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5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入选者5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4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35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16个。
[9]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审批时间 |
---|
设施农业教学团队 | 邹志荣 | 2008 |
葡萄酒学教学团队 | 李华 | 2009 |
森林保护学教学团队 | 李孟楼 | 2009 |
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 | 康振生 | 2010 |
森林培育学教学团队 | 赵忠 | 2010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 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4]
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植物病理学
| 土壤学
| 农业水土工程
| 临床兽医学
| 果树学
|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 农业经济管理
| | |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作物遗传育种
|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 |
部省级重点学科
|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 作物遗传育种
| 果树学
| 蔬菜学
| 茶学
|
土壤学
| 植物营养学
| 植物病理学
|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农药学
|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 临床兽医学
| 森林培育
| 森林保护学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农业水土工程
| 农业机械化工程
|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 食品科学
|
植物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态学
| 农业经济管理
|
|
博士后流动站流动站名称 ( 一级学科 )
| 专 业 名 称 ( 二级学科 )
| 所 属 学 院
| 研 究 方 向
|
1 、农业工程
| 农业机械化工程
| 机电工程学院
| 农业生态与资源利用、智能化检测与自动控制技术、农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节水灌溉技术设备与自动控制、节水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及设备、农业节水理论与新技术、水土环境与保护、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生物环境监控、木质资源利用与环境 |
农业水土工程
| 水建工程学院
|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
农业自动化与电气化
|
2 、作物学
| 作物遗传育种学
| 农学院
| 旱区农业开发、作物生理生态与高产技术、农业资源利用、高级耕作制度、小麦高产优质多抗品种选育、异源基因导入与新种质创造、农业生物技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作物雄性不育理论与应用、作物遗传育种新方法、作物品质育种与粮食工程 |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
3 、园艺学
| 蔬菜学
| 园艺学院
| 果实发育与采后处理、果树种质资源、果树种质资源与育种、果树生物技术、蔬菜生理生态、设施蔬菜、蔬菜育种与生物技术 . |
果树学
|
茶学
|
4 、农业资源利用
| 土壤学
| 资源环境学院
| 土壤地理与信息技术、流域土壤保育与环境效应、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动态监测与效益评价、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侵蚀、泥沙养分运移过程、植物的氮素营养、施肥与环境、土壤养分循环 . |
植物营养学
|
5 、植物保护
| 植物病理学
| 植保学院
| 系统昆虫学与资源利用、昆虫生理学、昆虫生态与害虫防治、植物免疫学、真菌学、生态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化学、农药毒理学 . |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农药学
|
6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 经济管理学院
| 投资经济管理、现代企业决策与发展管理、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比较管理学、畜产经济与贸易、农村财政金融、金融工程理论与技术、农村财务管理、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农村发展、中国农业经济史、农业教育管理、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投(融)资管理 . |
林业经济管理
|
7 、生物学
| 植物学
| 生命科学院
| 植物水分与抗旱生理、植物衰老与采后分子机理、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多样性、植物资源化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分子病理、动物分子生物学、资源生态学、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植物群落生态、植物生理生态、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生产力。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态学
|
资源环境学院
|
8 、畜牧学
|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 动物科技学院
| 生物技术与家畜育种、动物遗传资源研究、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动物生殖生理与调控、草业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16]
|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
草业科学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序号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
| 授权类别
|
1
| 0710
| 生物学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2
| 0713
| 生态学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3
| 0815
| 水利工程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4
| 0828
| 农业工程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5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6
| 083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7
| 0834
| 风景园林学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8
| 0901
| 作物学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9
| 0902
| 园艺学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10
| 0903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11
| 0904
| 植物保护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12
| 0905
| 畜牧学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13
| 0906
| 兽医学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14
| 0907
| 林学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15
| 0909
| 草学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16
| 1203
| 农林经济管理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7]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序号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
| 授权类别
|
1
| 0303
| 社会学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2
| 0712
| 科学技术史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3
| 0802
| 机械工程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4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5
| 0814
| 土木工程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6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7
| 0822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8
| 0829
| 林业工程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9
| 0835
| 软件工程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10
| 0908
| 水产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11
| 1008
| 中药学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12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8]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序号
| 学位类别
| 专业领域
|
1
|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
| |
2
|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 |
3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4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 生物工程
|
5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 环境工程
|
6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 水利工程
|
7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 食品工程
|
8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 农业工程
|
9 |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 软件工程 |
10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林业
|
11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食品加工与安全
|
12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农业信息化
|
13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
14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草业
|
15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农村与区域发展
|
16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农业机械化
|
17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养殖
|
18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植物保护
|
19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农业资源利用
|
20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园艺
|
21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作物
|
22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渔业 |
23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设施农业 |
24 |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 种业 |
25
|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 |
26
|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 |
27
| 林业硕士专业学位
| |
28
|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 |
29
|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 工商管理硕士
|
30
|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 |
31 |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 | [19]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试点院校之一。
[20]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水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园艺实验教学中心
[21-22]
国家级精品课程序号
| 课程名称
| 获批年度
|
1
| 园艺设施学
| 2003
|
2
| 普通昆虫学
| 2004
|
3
| 灌溉排水工程学
| 2004
|
4
| 计算机应用基础学
| 2004
|
5
| 动物遗传学
| 2009
|
6
| 森林昆虫学
| 2005
|
7
| 葡萄酒工艺学
| 2007
|
8
| 葡萄酒品尝学
| 2010
|
9
| 牧草栽培学
| 2010
|
10
| 农业生态学
| 2010
|
11
| 森林生态学
| 2010
|
12
| 植物化学
|
|
省级精品课程序号
| 课程名称
| 获批年度
|
1
| 园艺设施学
| 2003
|
2
| 微生物学
| 2003
|
3
| 兽医临床诊断学
| 2003
|
4
| 遗传学
| 2003
|
5
| 普通植物病理学
| 2004
|
6
| 普通昆虫学
| 2004
|
7
| 现代企业管理学
| 2004
|
8
| 畜产食品工艺学
| 2004
|
9
| 葡萄酒品尝学
| 2004
|
10
| 灌溉排水工程学
| 2004
|
11
| 数学图象处理
| 2004
|
12
|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
| 2004
|
13
| 货币银行学
| 2004
|
14
| 农业昆虫学
| 2005
|
15
| 土壤侵蚀原理
| 2005
|
16
| 农业植物病理学
| 2005
|
17
| 植物病害流行学
| 2005
|
18
| 果品蔬菜储藏运销学
| 2005
|
19
| 葡萄酒工艺
| 2005
|
20
| 森林昆虫学
| 2005
|
21
| 森林培育学
| 2005
|
22
| 动物营养学
| 2006
|
23
| 昆虫生态与测报
| 2006
|
24
| 植物育种学
| 2006
|
25
| 园艺产品储运学
| 2006
|
26
| 园艺学概论
| 2007
|
27
| 农业生态学
| 2007
|
28
| 植物生理学
| 2007
|
29
| 生物化学
| 2008
|
30
| 大学物理
| 2008
|
31
|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
| 2008
|
32
| 动物生理学
| 2008
|
33
| 会计学基础
| 2008
|
34
| 植物化学
| 2009
|
35
| 遥感原理与方法
| 2009
|
36
| 成本会计
| 2009
|
37
| 蔬菜栽培学
| 2009
|
38
| 园艺植物病理学
| 2009
|
39
| 兽医传染病学
| 2009
|
40
| 昆虫学概论
| 2009
|
41
| 试验设计与分析
| 2010
|
42
| 牧草栽培学
| 2010
|
43
| 农业概论
| 2010
|
44
| 植物保护学
| 2010
|
45
| 资源昆虫学
| 2010
|
46
| 有机化学(农林生物类)
| 2011
|
47
| 动物育种学
| 2011
|
48
| 汽车拖拉机学
| 2011
|
49
| 果树栽培学
| 2011
|
50
| 工程测量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基地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5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名称
| 主管部门
| 依托单位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水保所
|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水建学院
|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植保学院
|
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林学院
|
农业部旱区农业节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 农业部
| 水建学院
|
农业部家畜生殖内分泌及胚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 农业部
| 动物医学院
|
农业部作物病虫综合治理与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 农业部
| 植保学院
|
农业部西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
| 园艺学院
|
国家林业局黄土高原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 林业局
| 林学院
|
陕西省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
| 植保学院
|
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
| 农学院
|
陕西省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
| 林学院
|
陕西省林业综合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
| 林学院
|
陕西省植物遗传育种工程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
| 农学院
|
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
| 植保学院
|
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
| 植保学院
|
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 心 名 称
| 来源
| 依托单位
|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技部
| 水保所
|
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
| 科技部
| 农学院
|
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农学院
|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
| 农业部
| 农学院
|
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水保所
|
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 农业部
| 植保学院
|
陕西省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动物医学院
|
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植保学院
|
陕西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食品学院
|
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葡萄酒学院
|
陕西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动物医学院
|
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园艺学院
|
陕西省中药指纹图谱与天然产物库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生命学院
|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杨凌)分中心
| 农业部
| 食品学院
|
陕西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园艺学院
|
陕西省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机电学院
|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水利部
| 水保所
|
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农学院
|
农业部国家肉牛改良中心
| 农业部
| 动科学院
|
国家林业局西北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
| 国家林业局
| 林学院
|
陕西省现代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
|
|
国家和省部级野外试验台站基地名称
| 所在地
| 依托单位
|
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台站
| 陕西长武
| 水保所
|
国家安塞水土保持综合实验台
| 陕西安塞
| 水保所
|
秦岭火地塘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陕西宁陕
| 林学院
|
国家黄土肥力与肥力效益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 陕西杨凌
|
|
校内研究机构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 | 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动物遗传育种与胚胎工程研究中心 |
农业与环境信息研究中心
| 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研究中心 |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研究中心 |
节水与水资源研究中心
| 西北林业研究中心 | 生物信息研究中心 |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
| 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 苹果研究中心 |
茶叶研究所
| 蚕桑丝绸研究所 | 农村金融研究所 |
数学模型与数据分析研究中心
| 中药材规范化研究中心 | 微生物研究中心 |
农业法与环境法研究中心
| 草食动物研究中心 | 农业科技翻译研究所[26]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成果
1934年至2014年,学校共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4项,培育出中国小麦推广面积第一的“碧玛一号”、长期主导中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自育苹果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秦冠”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2005年至2014年,学校累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奖2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21件,审定品种210个,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3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800多部。特别是在体细胞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杂交小麦、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合校以来,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2009年到位科技经费3.88亿元,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0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3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81个。发表SCI、EI、SSCI论文7300多篇,其中2013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364篇。至2014年有16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
[1]
2011年共组织申报国家及省部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获批科研项目830项,其中,获批“973”计划课题2项、“863”计划课题6项、支撑计划课题14项、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1项、转基因重大专项1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5项;获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项目合同经费4.8亿元,到位经费3.1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0项。
[27]
2012年,《
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网络版数据库收录2012年发表的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论文共371篇,较2011年增加了60篇,增幅为19%,其中期刊论文(Journal article)310篇,会议论文(Conference article)36篇,待刊论文(Article in Press)25篇。371篇论文中,收录量较高的前5个学院依次是水建学院82篇,机电学院41篇,食品学院31篇,资环学院30篇,理学院29篇。以第一作者发文5篇以上的是水建学院的陈帝伊和李向明,分别为9篇和8篇。371篇论文刊登在168种期刊上。刊登论文数量居前三位的期刊分别是《农业工程学报》59篇、《农业机械学报》33篇、《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2篇。
[28]
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7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409个。发表SCI、EI、SSCI论文9695篇,其中2014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598篇。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术资源
截至2014年,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446万册,电子本图书100余万种。馆藏文献已全部涵盖了校所有的学科,基本形成了以农业、林业、水利、生物、机电、资环、信息等学科为重点,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为特色的馆藏文献贯通古今中外、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并存、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相溶合的农、工、理、管、文相结合的馆藏体系。
[1]
《西北植物学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昆虫分类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陕西农业科学》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方蚕业》
《陕西林业科技》
《家畜生态学报》
《动物医学进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外交流
学校2006年取得了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
留学学生资格。截至2014年,已与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以色列、
德国、
日本、
澳大利亚、
新西兰、
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135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年均12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成立了“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英农业可持续发展协作网络”、“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9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十一五”以来,先后公派1002名学生出国留学。2006年创建了每年一届的“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力争办成国际农业科技界的品牌论坛。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文化传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徽
DNA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学校因小麦而闻名于世,两条螺旋向上并排的遗传物质DNA链,构成闻名于世的小麦,体现了学校(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的特点,表达由教学和科研院所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传承农业文明的重任,肩负解决广大民众赖以生存的粮食问题的历史使命。
校徽
图案构成也是成排向上的树木,代表林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
上下翻动的水波,是多向调节水资源的水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追求完美品德的写照。
一颗金装包裹的绿色种子是在校学生的形象。金色年华的学生,明天就是绿色世界的主人。
校徽由大圆环、中文校名、英文校名、内圆环种子构形及内部两排上升的螺旋图案构成。
[3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训
校训:诚 朴 勇 毅
诚:诚实不欺,讲求信誉,以诚为本,为人为学,诚心正义,诚信待人。
朴:纯朴、朴实、朴素。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故土、对现实的一种积极情怀,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
勇:勇敢、无畏、敢为天下先和不怕失败、不畏强暴、不迷信权威的
校训
精神。也有“勇气”、“创新”、“攀登”、“进取”之意,暗含强健体魄涵义。
毅:毅力、坚韧、坚毅,意为具有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与意志,做到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不为暂时的失败所屈服,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诚朴勇毅”四字校训,以“诚”字起首并以之为核心,又结合我校“农”的特色,同时有追求科学、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健康向上的精神。
[3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校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
走过风雨, 拥抱阳光,
我们的校旗在古老周原飘扬。
看霞染渭水, 听凤鸣高岗,
教稼圣地培育英才栋梁,
啊! 勤奋学习, 自信自强,
用知识丰满飞翔的翅膀。
啊! 健全体魄, 坚定信仰,
理想之舟从这里扬帆从这里启航。
走过风雨, 拥抱阳光,
我们的校旗在古老周原飘扬。
看霞染渭水, 听凤鸣高岗,
教稼圣地培育英才栋梁,
啊! 西部开发, 科教奠基,
天降大任我们承当。
啊! 继往开来, 跨越梦想,
校歌
| 校旗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旗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环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分为南校、北校两个主校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有自己独立的校区,是各自的实验室、行政办公室所在,兼顾高年级学生的教
南校区鸟瞰图
学和训练。此外,学校还拥用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野外站台、林场、农作站、养殖场、动物医院等校外研究与教学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3号教学楼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古朴,系1934年建校时国民政府资助所建;位于北校区的原昆虫博物馆的建设亦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资助。1999年合校以后,新增和修葺的校园建筑使学校面貌发生变化,如新建的北校区8号教学楼、北校区机电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水建学院校区教学楼、南校区1号、2号和3号教学楼
校园活动剪影
(44张)
、南校区国际交流中心建筑群(含科研楼、图书馆和行政中心)、北校区标准体育场、南校区博览园建筑群、南校区室内体育馆、南校区游泳池以及若干标准化学生公寓和食堂等等。校园原有建筑也得到了修葺和完善,如北校区3号教学楼和图书馆、南校区原林学院实验楼、南北校区体育场和风雨操场、北校区游泳池、食品学院教学楼等都进行了加固、翻新以促进教学和服务学生。南、北校区各有1个“绣山学生活动中心”,系台湾企业家
朱英龙先生资助所建,“绣山”为其父朱绣山先生之名讳,现南校区“绣山学生活动中心”大厅内有朱绣山先生雕塑一尊。
邵逸夫先生亦捐资建设了博览园内的昆虫馆和动物馆,已成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校园内的建筑和设施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师生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3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校领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任领导
主要领导姓名 | 职务 | 姓名 | 职务 |
---|
李兴旺
|
|
| 副书记
|
| 校 长
|
| 副校长
|
赵 忠
| 常务副校长
| 吕卫东
| 副书记
|
|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工会主席
| 赵曼
| 副校长
|
吴普特
| 副校长
| 冷畅俭
| 副校长
|
| 副书记
| 罗军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历任校长
1934年建校以来历任校长:
校 长
|
| 1934-1935
|
校 长
|
| 1936.7-1938
|
院 长
|
| 1938-1939
|
院 长
|
| 1939-1944
|
院 长
| 邹树林
| 1944-1945
|
院 长
|
| 1945.9-1945.12
|
院 长
|
| 1945-1947
|
院 长
|
| 1947.3
|
院 长
| 王 纲
| 1949.5
|
院 长
| 邵敬勋
| 1949.6
|
院 长
|
| 1949.8
|
院 长
|
| 1950.4
|
革委会主任
|
| 1967.7
|
革委会主任
| 崔 健
| 1970.10
|
革委会主任
| 张益增
| 1972.2
|
革委会主任
|
| 1975.3
|
院 长
| 康 迪
| 1979.3
|
院 长
|
| 1982.1
|
院 长
| 张 岳
| 1985.6
|
校 长
| 张 岳
| 1985.10
|
校 长
| 荆家海
| 1991.11
|
校 长
|
| 1996.1
|
校 长
| 李 靖
| 1999.1-1999.1
|
校 长
校 长
校 长
|
| 1999.9-2003.8
2003.8-2011.1
|
原西北林学院院长: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院 长
| 彭尔宁
| 1980.11-1982.12
|
院 长
|
| 1983.12-1986.7
|
副院长主持工作
院 长
| 王性炎
| 1986.7-1987.3
1987.3-1991.12
|
副院长主持工作
院 长
|
| 1991.12-1993.12
1993.12
|
院 长
|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知名校友
周尧:昆虫分类学家、教授,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
山仑:旱地农业
生理生态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
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院士
盛彤笙:中国著名的兽医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兽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侯光炯:上海市金山县人,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曾任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
涂治:字策三,湖北黄陂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农业科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教育家。
林容: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植物学家、植物分类学家,中国植物学学科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菌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任原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
王光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 院名誉院长,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刊物《工程优化》编委,国际结构安全 与可 靠性协会委员,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 组成员。
李佩成: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系并 留校任教。曾留学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
虞宏正: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科学文化委员会委员。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副院长。1959年当选陕西省科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博士毕业。
康绍忠: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教授、
博士生导师。1962年出生,
湖南桃源人,1982年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1990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曾担任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长期在学校从事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陈存根: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正部长级)。曾任西北林学院院长、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部长,市人大主任。
陈宗兴:曾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刘于鹤:原林业部副部长、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贾生华:现任
浙江大学社科部副主任,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企业投资研究所所长,兼任
广宇集团、华庭股份、佳力科技、宁波方太等公司的独立董事或顾问
张宝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陈里: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三农问题专家,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 参考资料
-